City Walk 第四站:香港大會堂_酷游app网址-酷游app下载-酷游ku777备用线路
股票代码 00999941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快报 > 公司动态
新闻快报
公司动态
City Walk 第四站:香港大會堂
来源:酷游app下载 作者:酷游ku777备用线路 | 发布日期:2024-05-05 10:26:04 | 点击数:48次

  香港大會堂(City Hall)位于於中環愛丁堡廣場5號。從外觀上看,它好像樸素得有些不起眼,但這座「最年輕的法定古蹟」背後大有故事,其建築設計的匠心獨運之處亦值得細味。

  1869年,舊香港大會堂(榜首代香港大會堂)完工。1933年,它的正座被拆开,該方位日後成為了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部大樓所在地。新的大會堂在1959年動工興建,1962年正式完工,這便是我們今日所見的香港大會堂。

  舊大會堂是一座樓高兩層的歐洲傳統柱廊及拱門式建築物,而新大會堂建築群由兩幢建築物(高座和低座)和一個紀念花園組成,採用包浩斯(Bauhaus)建築風格,線條簡潔,大型窗戶有利於採光、通風,以功用決定建築形態,服務對象由貴族、中產階級轉向一般市民。其邻近的一系列新式建築如中環天星碼頭、卜公碼頭,設計都講求簡樸實用,而凸顯統治者位置的殖民地式、歐式建築逐渐成為歷史。

  大會堂是香港榜首代大型的文明中心,榜首屆香港藝術節(1973)、榜首屆亞洲藝術節(1976)、榜首屆香港國際電影節(1977)都在此開幕。2022年,古物古蹟辦事處將大會堂列入法定古蹟名冊,令其成為香港首幢戰後完工的法定古蹟,也是同類評級中最年輕的一員。

  高座樓高12層,以鋼筋混凝土制作,佈局呈長方形。這裏採用了組件式的建築表現。首要的設施有演奏廳、展覽館、會議室、圖書館、婚姻登記處等。

  闻名歌手李克勤在1988年推出的歌曲〈大會堂演奏廳〉,由其自己親自填詞,描绘歌者在淒清的夜裡,憶起與已經分手的戀人在大會堂演奏廳的音樂會上邂逅等往事。在2012年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典禮中,「終身成果獎」由有「大會堂之父」之稱的資深藝術行政人員陳達文奪得,李克勤作為現場扮演嘉賓演唱了〈大會堂演奏廳〉。

  高座的樓梯設計簡約高雅。接近北立面的樓梯面向維多利亞港,亦是欣賞海港风光的理想地點。

  低座樓高3層及地下低層,布局呈L形,正門进口面向愛丁堡廣場。這裏採用簡樸設計,強調「無拘無束、空間寬敞的感覺」。首要的設施包含音樂廳、展覽廳、劇院。

  1966年6月12日,連場暴雨釀成嚴重水災,洪水更湧進大會堂,轉瞬淹至音樂廳。陳達文介紹:「我們把那台全港鮮有的大型三角鋼琴擱起,但水位仍持續上升,若滲進琴內,定必損毀零件,幸亏積水剛升至琴腳便停下來。」歷經歲月洗滌,當天的驚悸化作今日的趣話。罗致經驗,组织後備鋼琴事在必行,為求質優,選擇在德國購買,但須组织專人在當地試琴,遂邀請曾在大會堂表演的鋼琴家傅聰在當地試琴,覓得佳選。

  在衣帽間對面的大理石牆上,高懸「蛙王」郭孟浩的裝置著作「焦一零七四」。著作於1975年已放於大會堂,所用物料據說取自火災現場。

  紀念花園中心有一座12邊形紀念龕,紀念在第2次国际大戰中為保衞香港而犧牲的軍民。紀念龕直徑20呎,以混凝土及鋼筋建成,外牆以四吋厚的花崗石飾面,設計平實,以展現莊嚴的感覺。紀念龕多邊形設計象徵着為港捐軀的勇士的不同種族布景。至於紀念龕的內部,除了英文的短句外,牆上還鑲有八個中文字,表明對壯烈犧牲者不朽的精力懷念。此外,刻有「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」的牌子亦懸掛在牆上。(註:紀念龕開放時間為每月榜首個周日上午9時30分至正午12時30分)

  2002年二度创新時,办理層要求設計師馮永基在公眾座椅上加上扶手以避免人躺臥,馮永基採取了聰明的做法,在椅子中間加插剪影圖像分隔,呈現城市生活相貌。至於地上加的雀鳥剪影,也是應要求杜絕公眾在此處玩滑板。

  2002年的创新,馮永基還加建了一堵特征牆,遮蓋了背後的空調裝置:「最大的特征是,午後陽光照耀過來,把前方洋紫荊樹的剪影投到牆上,招供欣賞這投影。下方以紅磚砌出斜角圖案。」

  大會堂領航的文明生活,終究落地生根,深化民意,陪同香港人成長,當天遭嘲諷的「文明沙漠」,歷經灌溉墾耕,終化作綠洲。「大會堂的外牆是白色的,前期一些西人指香港人怎懂得欣賞藝術,大會堂仅仅『大白象』。結果,自開幕那天起,各項設施得到充沛的使用,獲得许多市民應用,對香港社會發展,大會堂是有貢獻的。」「大會堂之父」陳達文如是說。

  它不單仅仅一棟建築物,還連帶一整個建築群;她不僅是一個演藝場地,更裝載著許多代人的靈魂與記憶。時至今日,這裏依然是無數熱愛文明藝術的人所流連之地,它的莊嚴與簡樸,是扎實留在香港人心目中的一個重要象徵。

  本書以六十年作為一個時間標記,分為兩大主軸。一是深度剖析怎么多角度考虑大會堂的宿世此生,以及它未來的走向及文明定位。二是人物專訪細談與大會堂往来的記憶,當中包含:陳達文、張秉權、盧景文、羅卡、鄭學仁、王無邪、馮永基、凌嘉勤,他們與大會堂的關係尤深。本書結集不同人士的視角,在有限的文字裏一同打開大會堂無限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

  本書是繼《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841-1896》、《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897-1919》和《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920-1945》後,同系列的第四冊,展現了1946至1997年間香港的建築物,載有建築線圖360幅,是前三冊的總和。

  從1946年到1997年之間的五十多年,香港社會急速發展,戰後的復甦、八十年代的輝煌時期,建築相貌亦有轉變。建築物由各具特征風格而轉為標準化模樣,反映社會發展由個人影響而轉為公司化的集體影響,尤以學校建築可見一斑。

  《圖說香港歷史建築》是這座城市的一部發展紀錄,透過新舊相片、文獻和線圖,一筆一筆把城市每一個旮旯記認清楚,了解前因後果,也是向過去為香港發展作出貢獻的人表達的一番敬意。